

2025 Fall 中研院 李豐楙
「道教文學」課綱:https://reurl.cc/GNmpaZ
在宗教學中「道教文學」,乃屬宗教文學之一,具有「跨領域」性質。為了適合醫學大學的通識性質,既不以時代先後之序,也未按文類,而是按照主題。由於「道教文學」較少開課,爰從眾多主題中選擇兩大類攸關生命者:一即遠遊/游之思,從遊歷型中選取各種「遊」的想像,從現實時空的遊歷到虛擬仙界,其中充滿著道教對他界「之思」,從遊觀仙境到借喻人間世,證明文人善於運用道教神話,表示漢民族並非缺乏想像力。二即救度/渡之法,其中涉及公、私領域,前者即天/上界如何干預人間:兵符、天書,透過女神玄女、男尊老君預示天命,此即「政治迷思/國家神話」的創造;後者則屬私領域,個人救度即罪謫凡間,贖罪後返回仙界;集體則是經由儀式性,方能獲得圓滿結局。由此既證明仙道神話存在的價值,也反映人在天上、人間,因為犯罪而謫譴,如何拯救自己端賴自己的意志,顯示在道教文學敘述中,提供罪過意識與化解的心理療癒。
在漢人社會的文化傳統,三教並存而以儒家為主體,但針對士大夫僅倡導恥感文化,致使心理哲學誤判:「漢人乃屬重恥感的民族」。其缺失即未曾照顧廣土眾民,在真實人生中存在罪感,致使宗教學者無從與西方的「原罪」觀對話,在小說敘述中蘊含道教元素,其實糾纒著心性與罪的關係,故從「酒色財氣」四關的試煉、罪犯天條/律而罪謫人間的故事,均可彌補儒家之不足。另一關鍵就是對漢民族的刻板印象:就是農民根性,既務實、也安土重遷,故缺乏想像力。此一判準即依據儒家(文化基本教材),實則從道家到道教重「遊」,從內在的「逍遙遊」到外在的遠遊/游之思,既有登涉、遠行的冒險性,也有神遊天地的虛構性。故從巫教到道教的諸般遊歷,證明想像出入天地、有形無形,存在著豐富的想像力,其間具有文化療癒的價值及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