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半場
上半場
2024年5月16日
2024年中研院人文講座成果發表會於2022年5月16日(四)中研院國際會議廳實體舉辦。
成果發表手冊網址:https://reurl.cc/Orn1rD
2023年5月11日
2022年5月12日
2022年中研院人文講座成果發表會於2022年5月12日(四)線上數位形式發佈,以線上同步成果發表為原則舉行。
成果發表手冊網址:https://reurl.cc/M0YQjW
2021年5月13日
2021年成果發表會受疫情影響,實體展演、活動取消,成果發表改為數位形式線上發佈。
1.成果發表手冊網址:https://reurl.cc/O0XZVy
2.成果發表影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yEndO6
2020年6月18日
首度採用線上數位形式發佈!
1.成果展網站網址: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2020sinicaashcc/
2.成果展影片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g744IUkKWvscRTynfbHvzaSvG0mEhHkC
中研院人文講座2019年成果發表會
理性與感性:科學與人文的二重奏
2019年5月16日
人文講座來到第十個學期。自2014年起到今年上半年的第十個學期,已開辦55門課。迄今總修課人次超過2000名,平均每學期修課人數約200名,成果豐碩。運作至今,秉持知識份子為社會服務的核心精神,目前共有四十九位研究員,其中包含三位院士,為大學一、二年級的同學開設人文講座課程,以具體行動參與基礎人文教育。我們期待學生在修習人文講座後,能培養自我表達的自信,以開放的胸襟去理解各種人事物,在跨領域的學習中積極探索未知,對不同的觀點能以批判性思考檢視,並且關懷社會人生及世界所趨。這就是人文素養。2019年成果展於2019年5月16日於北醫杏春樓大禮堂舉辦,同學們精彩的發表,令人驚豔。

中研院人文講座2018年成果發表會
理性與感性:科學與人文的二重奏
2018年5月17日
中研院秉持知識分子為社會服務的核心精神,自2014年起,與陽明大學合作「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」,開設「中研院人文講座」,為生醫學系一、二年級的同學提供一系列的人文社會課程。目前修課學生包括陽明大學、臺北醫學大學、國防醫學院,以及部分北區大學學生。歷經四年八個學期以來,總修課人次已達2120人。我們期待同學在修習課程後,都能以開放的胸襟去接受各種人事物,在跨領域的學習中積極探索未知的領域,對不同的觀點以批判性思考檢視,展現人文素養。
理性與感性:科學與人文的二重奏──
2017年人文講座成果發表會
2017年5月10日
綠色經濟議題挑戰著人類生存環境,和生醫科學又有什麼關係?
了解經濟學如何解讀社會現象,對生醫科學領域人才又有何重要之處?
形色男女在網路上交友談戀愛,如何用大數據歸納出一套網路戀愛交戰守則,生醫科學人才又從中學習到什麼?
人文教育的加持,打破冰冷SOP,讓新世代的跨領域科學人才更有溫度!
自2014年開始,中研院與國立陽明大學攜手合作「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」,開設「人文講座」並提供一系列的人文社會通識課程,傾力邀請中研院頂尖的人文社會研究學者來為同學授課。105年度的師資包括:蕭代基研究員、蔡文禎研究員、潘光哲研究員、林滿紅研究員、王道還助理研究員(退休)、劉士永研究員、巫仁恕研究員、楊小濱研究員、周大興副研究員、陳瑋芬研究員、楊貞德研究員、楊文山研究員共十二位研究人員,分別就「社會與經濟」、「歷史與文明」、「科技與社會」、「藝術與文化」、「哲學與心靈」、「倫理與道德思考」六大領域開設專業而知性的人文課程。除了頂尖師資,授課方式更是人文講座一大課程特色:先由師長主講七十分鐘,再由助教帶領同學一同進行三十分鐘的分組討論,讓同學們如同海綿吸收專業知識之餘,透過討論課激盪思考、反思內化並表述想法。此外,師長們更重視真正的學習體驗,如安排同學們實地參訪「北投文物館」,親炙日本茶道文化。精實而豐富的課程設計,讓教育不僅培養專業知識,更能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與人文素養。
藉由今年的成果發表會,同學將上台發表:批判言論與仇恨言論之區辨、家庭型態與角色變遷、日本明治時期之現代化、實驗室的美學、現代主義創作體驗、十八世紀末的京城風貌、清末中日西方知識存量、人之所以為人、地理文化與人民國族認同、評介鴉片、中日和約、戀愛與經濟的教戰守則、生物地質化學流等議題,內容精彩而富有創意,其學習成果頗得師長嘉許。2017年成果發表會並得到TVBS專訪機會:「人腦算不過電腦!「理工科」學「人文」成風潮」,人文講座非常榮幸能與社會大眾一同分享學生們學習的收穫與喜悅。(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727226)
理性與感性:科學與人文的二重奏
2016年人文講座成果發表會
2016年5月18日
國立陽明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合作—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劃—」,邀請104學年度修習過人文講座課程,課堂表現優秀的陽明大學同學進行主題報告。除了由同學主講的發表會外,當日成果展會場也將展示人文講座課程的海報,展示同學的學習成果與心得。
自2014年開始,中研院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作「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」,開設「人文講座」提供一系列的人文社會通識課程,課程中邀請中研院頂尖的人文社會研究學者授課。104學年度的師資包含彭小妍研究員、胡曉真研究員、彭信坤特聘研究員、吳親恩副研究員、陳熙遠副研究員、李奭學研究員、張哲嘉副研究員、張谷銘副研究員、何乏筆研究員、鄧育仁研究員、楊晉龍研究員、劉紹華副研究員共十二位研究人員。人文講座的授課分成「歷史與文明」、「社會與經濟」、「藝術與文化」、「倫理與道德思考」、「科技與社會」及「哲學與心靈」六大領域。「人文講座」課程特色是由講座主講七十分鐘後,再由助教帶領同學一同進行三十分鐘的分組討論。人文講座課程期望讓生醫領域見長的陽明同學,加強人文方面的素養,進而養成跨界思維,未來成為新世代的跨領域科學人才。
「人文講座」課程已順利運作兩年,在今年的成果發表會中,同學將上台發表國際貿易、多元族群政治、翻譯比較、文化史、印尼華裔族群、中藥療效流言驗證、小說電影改編、明清女性生活、嫉妒反思、哲學學習、經學和人生與文化相對論中的倫理道德等相關主題。同學將透過上述多元的主題,具體呈現在人文講座獲得的學習成果。
中研院人文講座
大師開講、學生來講:優良教學成果展
2015年6月2日
中研院人文講座及陽明大學通識課程攜手合作,首屆成果展創意百出
中央研究院暨國立陽明大學於 6月2日下午一點舉行「大師開講、學生來講:優良教學成果展」,修習中研院人文講座的陽明大學同學共襄盛舉,在校內分享學習心得及成果。除此之外,當日尚有海報、影像及檔案的靜態展示。
「人文講座」在中研院授課即將滿周年,與陽明大學攜手在校園中舉辦的學習成果發表會,展現人文講座的多重面貌。人文講座開設的「歷史與文明」、「社會與經濟」、「藝術與文化」、「倫理與道德思考」、「科技與社會」及「哲學與心靈」六大領域,當日邀請修課學生前來分享,闡述他們如何從課堂學習,直至對人文關懷的社會實踐,如詮釋著名動畫電影《神隱少女》的哲學意涵、探訪捷運各站的公共藝術、思考多元成家、核四等時事議題。除此之外,活動會場陳列六大領域的課程集錦,可見學生在人文講座的課堂中,創意圖繪或拍攝照片,反思課堂所學。
自2014年開始,中研院和國立陽明大學合作「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」,開設「人文講座」,提供一系列人文社會通識課程,由中研院頂尖的人文社會研究學者授課。第一學期的師資包含王汎森副院長、朱敬一特聘研究員、石守謙特聘研究員、蕭高彥研究員、李尚仁副研究員及林維杰副研究員,授課內容分成「歷史與文明」、「社會與經濟」、「藝術與文化」、「倫理與道德思考」、「科技與社會」及「哲學與心靈」六大領域。同時「人文講座」徵選國內碩博士生擔任助教,帶領學生分組討論,使生醫領域見長的陽明學生在人文素養育成之下,具備跨界思維的競爭力。「大師開講、學生來講:優良教學成果展」呈現出中研院及陽明大學鼓勵多元學習、重視思辨、小組討論的特色,更為下一年度的課程奠定基準。